“南洋”新春故事: 从一座乡村老祠堂到文化书院的“蝶变”
这个春节,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槐东村“金兰书院”成了回乡过节的乡亲们眼中的“网红”。
走进这座藏书上万册的古朴乡村书院,你可能不会想到,半年前,它还是村里一座破旧的祖祠。从不起眼的老祠堂到书香四溢乡村书院的“蝶变”,背后是一群热爱乡土文化、热心公益事业的槐东人的梦想与付出。
行动:
“南洋人”展示、传承乡土文化
槐东村金兰书院的“诞生”,要从一个名为“南洋人”的微信公众号说起。
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,古称“南洋”(相传系原属海阳县时,地望东南方向一片汪洋而得名),文化积淀厚重,人才辈出,民风淳朴。据饶宗颐在《潮州府志略·大事记》记载:“明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指挥俞良辅筑创南洋水寨城于苏湾都”。南洋寨城又称南洋汛城,位于槐东村,至今村里仍留存着南洋汛城衙署、箭场众多的古迹文物,轶闻佳话和历史掌故。
清嘉庆澄海县志之澄海县疆域图标识的南洋寨城位置
2016年7月,村里几名热心公益的年轻人“业余”组建了一个新媒体团队,以传播乡土文化为“初心”,开始运营“南洋人”的公众号。“小编”团队中,有大学生、公务员、教师、医务工作者、乡镇工作人员等。自上线以来,“南洋人”团队不忘初心,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,有人负责采写,有人负责拍照,有人负责编辑,大家不遗余力循着故乡之路,进行姓氏寻源、民俗考究、美食探秘、行档访觅和爱心传递,打造了一个展示、传承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,掀起了一股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新乡风,广受村民、乡贤好评。
“2016年7月25日公号首推第一篇文章《槐东村隆重举行天后廟重光暨妈祖开光庆典》一炮打响,数日内便达到20000+阅读量、1000+点赞,吸引了500多名粉丝。”作为该文的“小编”,杜格林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乡亲们对民俗文化的热情如此高涨,这是意想不到的,大家的认可,让我们备受鼓舞。”
杜格林是“南洋人”团队中最年轻的90后,自幼在槐东长大的他现是汕头市澄海区汇璟中学一名教师。2017年8月,他被选派往西藏林芝广东实验学校支教。虽身在他乡,但他仍心系“南洋人”的点滴成长。
“澄海民间有这样一句话‘南洋祠堂外沙宫’,这里居住着王、刘、余、许、陈、杜等十几个姓氏家族,宗族文化曾经盛极一时。我们通过‘南洋人’讲述姓氏的历史沿化,带着年轻人寻宗溯源,探秘闻名在外的美食文化,让他们了解宗族故事,培育起热爱家乡的文化自信。”在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公益团队里,“50后”的刘鑫松是年纪最大的“小编”,也是团队里重量级的“主笔”之一。在深圳工作十多年的他,2016年底退休回到家乡槐东定居。这位在村里人眼中能写一手好文章的“才子”,还是网络论坛的“老玩家”。虽一直在外地工作,但关注家乡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他,曾是在汕头网友中风靡一时的e京网“澄海茶座”的“斑竹”(版主)。
成长:
从“南洋人”到金兰书院
“公众号上线一周年,也就是在2017年7月,我们在槐东金兰联谊会及各方热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下,成立‘南洋人文化传煤工作室’,落址槐东村三房祖祠,”在“南洋人”最初的发起人王淑华和陈秋儿看来,这不仅是团队的办公场所,更是他们“建文化书院、振兴家乡”梦想开始的地方。
“我们开始着手对这座老祠堂进行全面升级改造,计划打造成文化书院,为村民营造一个书香之地。村里及附近乡村的热心人闻讯,纷纷相助,出钱出力。大家不辞辛苦,利用工余,起早摸黑,清洗地板,粉刷墙壁,架设电线,搬运桌椅,装饰书架,”陈秋儿是槐东村委会的工作人员,说起2017年8至10月筹办书院那段时间的经历,声音中仍带着按捺不住的激动。
改造老祠堂
“我们争取到了澄海区图书馆的项目支持,成为区图书馆农村图书室分站点,目前已与汕头市图书馆联网。”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当护士的王淑华因工作忙,平时更多是以“出点子”的方式参与,将外面的资源带回来。“我们希望读书之风走进乡村、改变一些落后的观念。”
2017年10月“金兰书院”挂牌,从此香飘梓里。书院为何取名“金兰”?陈秋儿介绍说,金兰书院位于槐东村金兰池片区,因曾有一池塘名为金兰而得名。
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乡里人闻讯前来,大家聚成一团火。不仅参与书院的建设运作,还牵头成立了“南洋人金兰义工队”,现在已有注册志愿者100余人,并已进行了多次公益行动。维护乡村卫生环境,关爱贫弱群体,为乡村文明建设尽微薄之力。
影响:
“金兰书院”香飘梓里
目前书院已藏书上万册,环境洁净、安静而古朴,可同时容纳四、五十人,为读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读书平台,还吸引了附近四乡六里的村民,上至八十多的老者,下至刚学识字的小孩子,每天读者络绎不绝。
“好!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,想不到老祠堂能改造得这样好,后生可畏,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。”春节前,晚年随同儿女居住外地的乡贤王绵秋老校长再次来到书院。在书院建成之后,他捐了一批书,还为书院题词留念:金兰涵香,书院润玉。书院建成之后,除了为村民提供一个阅读的好去处外,还定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。
美食品鉴会
“我们通过‘互联网+线下活动’,引领村民、尤其是青少年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。”据刘鑫松介绍,自古以来,莲下就是潮汕地区的美食之乡,贡咕鹅肉、上了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的银屏蚝烙、百年王雄记杏仁茶、志华朥糕、老雷猪头粽等闻名遐迩。为传承美食文化,“南洋人”推出了《舌尖上的莲下》系列美食推介,书院还相应举办了特色美食品鉴会,引起了极大的关注。此外,书院还举办了金兰笔会,做粿、钩花等民俗体验、故事分享会和名医义诊等活动。
学做粿
学钩花
“院有兰香传梓里,书能励志培英才。”正如刘鑫松为书院所拟的对联一样,“金兰书院”成为该镇首个初具規模的乡村书院,社会教育、知识传播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社会公共事业在这里真正落到实处。“这与‘南洋汛城’六、七百年历史留存下来的文化积淀和重教、乐善的良好民风离不开。”
猜灯谜
未来:
如何突破发展瓶颈
从“南洋人”微信号到金兰书院,从成立义工队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,从传统文化的展示到传承再到传播,老祠堂已成为乡里文化活动中心。看到最初的梦想如此迅速地“成长”起来,王淑华坦承,是她和伙伴们没有想到的。“惊喜之后,接下来书院如何‘走出去’将资源连接起来,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、寻找‘新出路’更好地实现良性运作?”她和团队成员又开始了新的思考。
写春联
春节大年初四,即将结束假期的杜格林在回西藏林芝之前,再次来到书院,与“南洋人”团队8名核心成员相聚一起,共同讨探“南洋人”及金兰书院的未来。当天下午,团队成员还与闻讯前来参观、来自深圳的古村之友联合创始人、副秘书长郑捷等人进行了交流。
郑捷认为,书院本身具有公共属性、草根属性,对于项目本身的运作,可通过更大范围的筹款、筹人、筹智,扩大影响力,来争取更大范围的支持和参与,但要设计好充分开放的参与渠道。另外,政府或基金会(如敦和基金会)不时会有一些专项资金支持,可以及时关注相关资讯申请资助。“还可以从商业运作方面着力,建议南洋人团队作为平台,来协助村中的传统产品譬如美食、手工产品等进行提升和推广,实现村民、村委和运营团队的共赢。”
“通过地区的新乡贤培养为抓手,推动公共文化载体的共建为渠道,让村民的文化认同重新被燃起,实现地区凝聚,从而激活内生动力,将是实现乡村振兴最根本而有效的起点。”郑捷在接受采访时认为,潮汕人对文化传承特别重视,还具有深厚的传统公益慈善土壤,金兰书院凝聚了一批关心家乡发展的义工,并获得了相当高的社会认同。目前该项目开展只不过半年,但书院的修缮和运作,已有效地优化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,让文化传承有了载体,也凝聚了人心,是值得推广的典范。“这件事最特别的意义是民间力量发挥了作用,不是一人包办而是大家一起办起来了。”
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平台“晶报”,文 / 晶报记者 陈碧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近千家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社会组织
两年孵化数百新乡贤创业项目
撬动上亿社会资产
古村之友,荣誉之师
深圳市创意设计七彩奖特别贡献奖
中国慈展会项目大赛金奖
北大安平公益传播奖
香港公益创新金奖
中国文物基金会传统村落守护者杰出团队奖
……
微信号:gucunzhiyou
推荐 阅读——
【新乡贤】系列文集
资助全国新乡贤
原创观点
心愿共同体 / 大慈为政,小慈为善 / 志愿者精神 /
“公益+互联网” / 乡土文化复兴/
关于古村之友
一个30岁的小伙如何带起十万古村大军 / 发展思想与指导纲领
社会组织策动下的全覆盖保护活化古村落的模式探索—以古村之友为例
正在征集
正在招聘
感谢以下基金会的支持